顧全大局到心力交瘁
-
無法說不的「討好型人格」
▶︎ 好到被人當作理所當然的日常
「你的開心,就是我的開心!」
「有什麼煩惱,我都能聽你說喔!」
因為理解生活中充斥著大大小小的負能量,不開心的事情總是擋也擋不住,於是,一直以來都想要成為個溫暖的人,在別人困頓的時候成為他們的支柱,好好的接住他們。
於是,內心總是裝滿著大家的需求,也因為自己有能力幫助到別人而自豪,卻沒想到,日子過去,他們不但不滿意,還把這些付出視為得理所當然。
▶︎ 日常的溫暖成為壓力的來源
然而,想著他們曾經對自己說過的「謝謝」,以及感恩的神情,覺得自己如果沒有繼續撐下去,這些人可能會對自己非常失望。甚至認為,過去那麼善良的自己,是不是都是裝出來的?又或是自己的付出,都只是當時的一時興起,並非真心。
從內心富足的「付出」,到難以脫離的「損耗」,單純的生活,頓時變成了一件好辛苦的事情。
▶︎ 過度負責的「討好型人格」
想和這個世界的人們連結,又或是想成為更好的自己,在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中,都是人們出生以來就有的天性。然而,害怕拒絕他人, 害怕被人討厭,就有可能是過度付出而自我消耗的討好型人格(people pleaser)。
根據 WebMD 指出,討好型人格有以下六種特徵:
・習慣性同意他人的任何觀點
・為根本就不是你的事道歉認錯
・無法拒絕任何要求
・把自己的個性變成別人喜歡的樣子
・自己的價值可由任何人任意評價
▶︎ 「討好型人格」會造成什麼影響?
當「討好型人格」成為常態,就容易為了成就他人的快樂而犧牲自己,甚至,忘記了自己的喜好,腦海只圍繞在如何讓其他人開心。
根據 WebMD 可知,「討好型人格」會造成以下三種影響:
・過度付出,忘記照顧自己
・過度壓抑,內心充滿鬱悶
・壓力過大,對快樂的休閒活動無感
▶︎ 如何脫離「討好型人格」造成的不適?
根據 Healthline 指出,「討好型人格」並不是一件壞事,就只是專注於做好,於是忽略掉了自己的基本需求,陷入難以脫離「當個好人」的窘境。
若要脫離「討好型人格」,最為重要的,是先確認自己內心的狀態是否穩定,因為過度的給予,那種消耗,到最後都反噬。
舉例來說,對方根本沒有要自己提供這些,而自己為了讓對方開心,從頭到尾忍耐,並強迫自己付出許多別人根本沒有要求的事物,最後反過來生氣對方,怎麼可以不珍惜自己的付出。
▶︎ 不討好他人的人,仍然是個好人
成為理想的自己,與眾人連結,是人們天生就有的傾向,然而,成為一個好人,需要的並不是無條件的逗他人開心,甚至是壓低自己的等級、忽略自己的需求,去成全別人的人生。每個人都同等重要,他人的喜愛,又怎麼會是貶低自己才能換得呢?
然而,若「討好型人格」的束縛已經根深柢固,即使認知到自己有這些情況,卻還是無法不這麼做,已然成為生活的束縛,就應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協助,將內心的結一個個解開。
我是奶奶!
如果身邊也有朋友因為害怕被討厭,
而正在委屈自己、不敢表達想法,
把這篇貼文分享給他,傳遞溫暖(。・ω・。)ノ♡
✨簡單用心理學,找到潛意識埋藏的真相!✨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參考來源:WebMD 《What is a People Pleaser》、Healthline 《How to Stop People-Pleasing》(and Still Be Nice)
#心理學 #心理 #情緒 #鬱悶 #接納 #付出 #psychology #emotion #depression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